时间可真快,几场降温带来了北方的鸭子们,宣告着冬天的来临。那么这个秋天我们看到些什么呢?
观察地点仍然四川盆地西北缘的彭州境内浅丘地带,大致有三处,分别是湔江河谷的绿道(海拔735米),牌坊沟地震台(海拔830米),东河水库果园(海拔1080米)。从2021年8月23日到2021年10月29日,共计有18次观察行动,其中有3次无功而返,在10月中旬迎来迁徙高峰,靠普通鵟撑起局面,最终这个秋季观测数量为1475只,比起春季的数量给增加了很多。识别出的鸟种,增加白肩雕,黑鸢,游隼,减少赤腹鹰,共计18种。未识别的数量比例挺大,其中10月17日的观察条件不好,贡献了大量数据,但相信大多是普通鵟。

对比2021年春秋两季的数据,观察次数相差不多,但是各鸟种的数量都显著增加,这是值得明年春季注意的,是否存在季节差异。鸟种方面,与同为位于成都平原的龙泉山相比,鸟种类和数量上均少。但蛇雕,褐冠鹃隼的记录数量明显高,不知是否和食物补充有关,就我观察,龙门山的两栖爬行动物遇见率更高,尤以中华蟾蜍,铜蜓蜥常见,蛇类也有乌梢蛇,虎斑颈槽蛇和一种未识别。
迁徙的高峰,从每日时刻看,仍和春季一致,早晨10点前后和下午4点前后。从日期看,进入10月中旬开始普通鵟大量过境,16日在前几日降温降水后,冒着小雨达到高峰。除此之外,均是缓和波动的状态,尤其关注的凤头蜂鹰,没有明显高峰,不知是否又错过。10月2日观察到4只集小群迁徙的褐冠鹃隼,印证了《中国鸟类图鉴》(猛禽篇)中的相关描述。


春季观察的一个有关迁徙路线的疑问,
1、从观察到的迁徙猛禽飞行路线看,似乎很多是从成都平原飞跃村镇而来,到达盆地边缘的浅丘/低山地带,遇到合适气流,便抓住机会爬升,进入中高山区,而非一定沿山而行;
在秋天似乎有了一些答案,10月16,17日,雨势稍小的两次观察,都是多云天气并会出现云洞。在高处发现,一旦某处被阳光照射,猛禽便从周边向该处汇聚,利用热量,看起来它们是夜间会在沿山村庄,森林等适宜处分散休息,直到第二日选择合适气流再出发。还有两次,云洞正好来到观察点上方,不久后猛禽就会翩然而至,非常宜人的观察体验。

以上是2021年秋季的简单小结,期待来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