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鸟本质上只是大家亲近自然,探索新奇的一种放松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影响多一位身边人能够善意对待自然,理解多样性的存在就是极好的。当然也不必拘泥要识别种类,做出什么大事,玩开心就好:)
以下是我有限的观鸟经验总结的信息供参考。
一、装备
必备:双筒望远镜,日常随身携带
以人类的体型,要接近鸟类到肉眼可以观察细节的距离,似乎是不太可能的,所以这大概是大家看到小鸟都是麻雀,大一点的都是白鹤的原因吧:)
这时我们必须借助望远镜,以拉近观察距离,从一些前辈的经验看,综合考虑放大率和便携性;选择8-10倍的双筒望远镜最合适,口径42mm最佳,即标识为8*42或者10*42的产品。倍数和口径的变化,带来的差异如下,
- 倍数越大越能拉近,亮度越低,简单说就是看到的物体更大,但亮度变暗,有点费眼
- 口径越大亮度越高,重量越大,携带不便,脖子累
规格有大致范围了,那么要考虑预算了,因为光学性能各家都有优劣,作为普通消费者也无法一一对比,但是价格与性能成正比是一个绝对的规律。我们这里就仅仅从价格上做简单粗暴的分类,通常入门大概在1000元左右,包括大多国产品牌和一些日本品牌的低端系列。我目前就在使用一部宾得的AD 8*36mm,感觉对得起价格。大多定位中端的产品价格在3000-5000,其中兴和Kowa口碑不错,尼康Nikon,宾得Pentax都有涉足,美国,德国,俄罗斯也有一些品牌。高端的有蔡司Zeiss,施华洛世奇Svarovski等等不一而足,大多价格上万。越贵的望远镜可能具有更好的色彩,更小的形变,宽敞一致的视场等等。
另外推荐一个极有用的附件,X型背带,可以像双肩包一样把重量转移到双肩和背部,而不用挂在脖子上。最近得知迪卡侬也推出了这样一款望远镜背带,价格也合理,50元一条,比淘宝的产品更优质。
单筒望远镜,观察较远距离鸟类
对比双筒望远镜常用的8-10倍放大倍数,单筒望远镜通常具有20-60倍的倍率,可以进行双筒望远镜无法触及的远距离观察,例如湖泊,海面的水鸟。一是因为距离远,其次是水鸟通常移动不快。单筒望远镜视野窄,需要三脚架稳定观察,不便于野外行动随身,因此作为可选装备。价格与双筒望远镜类似,入门产品3-5000,高端产品3万以上,圈内口碑认为性价比较好的是kowa 883。还是同一条规则,价格与性能成正比。
影音设备
这里笼统把我使用过的设备汇总起来,包括单反相机(尼康D7100/D500,镜头200-500mm),微单(索尼A9,镜头200-600mm),M43(松下G9,镜头100-400mm),录音机Tascam DR-40X。
其中尼康单反D500使用最久,在照片记录上最可靠,但是无法拍摄视频。松下G9刚刚使用2个月,视频性能很强大,无奈感光元件小,照片质量一般,只能说做记录辨识可用。综合能力索尼A9最强,毕竟价格也是最高的,可惜不习惯其操作菜单,只持有了3个月。
录音机是一个好玩具,不到1000人民币,效果比手机好太多。很多小鸟都在隐蔽处活动,难得一见,尤其繁殖季节。如果通过录音机录下其鸣叫再比对识别很有趣,哪怕再不济放声音助眠也是好的:)
二、资料
图鉴/手册
一本系统的介绍某个国家/地区的图鉴,是观鸟活动的乐趣源泉,有了它可以对照判断自己看到的是什么鸟种,也是为新手积累经验,将来做观察记录的保障。老鸟人介绍最早最厉害的一本图鉴是著名生态学专家马敬能博士主导编写的《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但是早已售罄,据称最近在做第二版的准备。我觉得鸟类书籍分了三类,第一类是完全意义的图鉴,比较大而全,目前我持有的一本《中国鸟类观察手册》,2020年出版的,信息比较新,可以作为参考。第二类是针对某些特定类群,比如台湾出版的《猛禽观察图鉴》,这类可以比较详细的介绍每个鸟种的信息。第三类书籍是着重于观察,可能是描述鸟类行为,记述环境状态,抑或有发散思维的,此类就有很多了,相信大家慢慢会接触到。
除了纸质书籍,也有不少网站/电子版的资料可以查阅, 我知道的一个不错的网站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鸟类介绍(英文)。另外微信的小程序”懂鸟“,也可以作为快速查阅信息的渠道,包括简介和鸣声。
记录中心
随着观鸟活动的发展,一些民间团体或者科研组织就开始搜集整合各地的观察记录,这些信息除了用于科学研究,也会面向大众的。国外的ebird发展较早,国内也有类似的中国观鸟记录中心,可供提交观鸟记录。
对新入观鸟的爱好者或者去到新的地点,大家可以通过查询记录中心的数据,了解当地的鸟种信息,有助于提升观察体验和发现不一样的鸟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