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春季彭州浅丘地带猛禽迁徙观察

2021年春季,龙门山中段,彭州境内浅丘地带猛禽迁徙观察

自3月6日首次在葛仙山熙玉村观察到坡顶有普通鵟盘旋,便拉开了2021年春季迁徙的观察序幕。从3月6日到6月20日期间,共进行了15次观察,观察时段大部分为上午9-11点,5月中旬以后的观察记录有可能是居留度夏的个体。观察地点为丹景山镇牌坊沟水库至葛仙山镇熙玉村的山坡地带(西南-东北走向),择一开阔观察点,海拔800-850米,视野基本覆盖成都平原一侧。但人手精力/识别能力还很有限,也没有山脊的观察点,观测质量是有折扣的,做一个尝试吧。

本季共记录到猛禽16种625只,另有未识别18只,共计643只,以下记录供参考。

2021春季迁徙猛禽汇总饼图
2021春季迁徙猛禽汇总数据(点击下载)

从以上数据看,普通鵟(一定有未识别出的大鵟)占据了本区域的迁徙猛禽绝对主力,相反在龙泉山最多的凤头蜂鹰并不多见。但我想这并不说明,凤头蜂鹰不以龙门山作为迁徙通道,可能是观察时间/地点导致的误差。

排在第二的是高级灰配色的赤腹鹰,五一期间每天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互相追逐着往北方而去。其他成都市有记录的小鹰几乎都有看到,数量不多。没有观察到黑鸢是挺令人意外的。

蛇雕感觉总是不会错过,从2020年春季第一次在牌坊沟水库近距离观察到两只蛇雕,当年的秋季迁徙和这次春季都有它们的身影。靴隼雕也有一只记录,实际上2020年秋季虽未全力投入,却观察到至少3只靴隼雕,不知道不同季节是否会有不同路线。短趾雕早早就开始北返,这一只记录于3月21日(春分后一日),据说它也以蛇为食,那么早长虫们估计还在冬眠着呢,它不怕饿么?

鹃隼是本区域的特色,不知是否是因为有可口的饭菜和舒适的居所。黑冠鹃隼有很多观察记录,甚至有机会近距离碰到,根据观察至少有4只在夏季居留下来。褐冠鹃隼是2020年首次观察到,成都市的新鸟类纪录,2021也未缺席,今年记录到的5只个体中,至少有1只居留下来,仍然是在换羽的亚成鸟,希望它能在这里顺利度过少年时光。

鹞和隼都是稀客,但事实上,红隼和游隼是有留鸟的。观察地点沿山地带分布有三座水库,鹗应该也能期待一下。


2021春季龙门山浅丘猛禽迁徙,按种类/日期归类柱状图
2021春季龙门山浅丘猛禽迁徙-种类/日期数据(点击下载)

通过记录日期数据柱状图大概可以看出,普通鵟早早就集群返回繁殖地,其他捕食者就陆陆续续上路。迁徙比较分散的有松雀鹰,凤头鹰,几乎从3月到5月末都有记录。凤头蜂鹰也于5月2日首次观察到,持续到6月下旬还有记录,但根据龙泉山的观察,凤头蜂鹰的数据我自己也是持不肯定的态度,需要进一步观察。赤腹鹰集中在5月上旬通过,追逐群飞时的观感还挺让人激动。

整个5月是迁徙种类最丰富的,尤其是5月3日,上午2个小时左右,观察到7种猛禽。虽数量不多,但通过对比,巩固识别各种类特征还是有帮助。


2021春季龙门山浅丘猛禽迁徙,按记录时刻归类统计
2021春季龙门山浅丘猛禽迁徙-时刻数据(点击下载)

从迁徙时刻来看,这点与龙泉山的数据比较吻合,每日上午9-11点,下午3-5点是高峰时段。目前还看不出大型的雕,小鹰各自的规律如何,待更多积累吧。还有一个原因是15次观测中绝大部分都是只坚持了上午半天:-(


其他猜想:1、从观察到的迁徙猛禽飞行路线看,似乎很多是从成都平原飞跃村镇而来,到达盆地边缘的浅丘/低山地带,遇到合适气流,便抓住机会爬升,进入中高山区,而非一定沿山而行;2、凤头蜂鹰是否是大部分在4月飞跃了本区域,由于当月仅有2笔观察记录,可能会错过。如果有都江堰的数据,可能会比较清楚它们是否是绕开了我所处的浅丘观察区域,直接进入岷山深处。又或者龙泉山是该种迁徙路线的西缘?

成都平原西北边缘,龙门山脉低山区
成都平原西北边缘,龙门山脉低山区
从龙门山向南眺望,成都平原和龙泉山
雨后清晨,在龙门山脉浅丘,南望龙泉山,两山之间即为成都平原。龙泉山东南侧为川东丘陵

总之各种疑团都有待实践来验证,欢迎大家亲自来体验龙门山的猛禽迁徙。当然隔壁的龙泉山也不容错过,那里有我的小伙伴们在坚守,也有科普教育机构乡野走廊的各位老师传道授业。

最后是轻松的照片展示,请欣赏:-)并致谢小伙伴博远小朋友一家,钱姐,luke一家,cook船长一家,及其他参与的朋友们。

  • 褐冠鹃隼Jerdon's Baza
  • 黑冠鹃隼
  • 赤腹鹰Chinese Sparrowhawk

对不起,这才是最后。完全业余,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请多提意见,感谢!